仓廪实而知礼节 富起来的乡村重拾乡土传统
2023年11月,黄山市入选第二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;
2024年6月,黄山市两项目入选首届安徽省文物保护优秀项目工程;
2025年7月,第二届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,黄山市参赛选手获得木作文物修复项目二等奖(全国第二名);
……
这一串闪亮的足迹,勾勒出黄山市在文物保护利用道路上坚实前行的轨迹。
黄山市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项,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9处,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7处,市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67处,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100%复核了原有8032处不可移动文物点,新发现文物1026处,并通过专项调查在中国传统村落、历史文化街区新发现文物681处、120处。为守护好这份沉甸甸的“家底”,全市文物部门坚持“保护第一、加强管理、挖掘价值、有效利用、让文物活起来”的工作方针,为赓续千年文脉注入蓬勃生机。
守 护:夯实文物安全根基
4月26日,“国家文物局国家古迹文物保护项目——歙县整县推进项目”在当地揭牌。作为全国文物资源大县,歙县拥有不可移动文物3785处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处。近年来,歙县始终将文物保护置于首位,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一砖一瓦、一木一石。
漫步徽州府衙历史文化街区,一组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历史建筑群——西街一号,在精心呵护下焕发新生。歙县秉持“最小干预”原则,对建筑内部进行合理化改造,通过“原样原修”方式,让其时代特色与历史信息得以完整保留。这份匠心,让西街一号历史建筑群在2022年荣获全国首批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示范案例,2024年入选全国首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。
从徽州府衙复原,到问政门、德胜门等古城墙的修复,再到府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缮、斗山历史文化街区人居环境提升,歙县通过一系列项目,整体提升了历史城区的风貌韵味。徽州古城周边环境提升、瓮城整治、府衙及斗山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等工程接连推进,古城的肌理与气质日益清晰。制度保障同步跟上,《歙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(传统村落)街区及历史建筑保护巡查制度(试行)》等政策相继出台,进一步织密了保护网络。2024年12月,歙县作为全省唯一代表,入选全国8个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市(县)。
歙县的生动实践,是黄山市开展文物保护利用的一个生动缩影。全市上下坚持“保护第一”不动摇,以项目为引擎,近五年成功争取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项目149个,资金达3.07亿元。坚持政策先行,颁布实施《黄山市徽州古建筑保护条例》等地方性法规,市政府还专门设立了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专项资金。同时,落实“先调查、后建设”“先考古、后出让”保护前置要求,省级以上文保单位“两线”矢量数据纳入国土空间规划“一张图”,实现信息化、精准化管理,为“家底”筑牢了坚实的安全屏障。
赋 能:科技助力精准保护
守护文物,不仅需要情怀与汗水,更需要现代科技的“火眼金睛”。在黟县西递镇,无人机巡查技术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当无人机轻盈地掠过古村落的上空,其搭载的高清摄像头如同敏锐的探测器,对古民居的屋面、墙体、木雕、石雕等关键部位进行细致的拍摄和检测。高清影像实时回传,地面上的文物工作者可以第一时间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和损坏迹象。“凭借高效巡查积累的海量图像与数据,文物保护工作者制定出了更加科学、合理的保护方案和修复计划。”相关工作人员说,“比如,面对因雨水冲刷而受损的屋面,无人机提供的影像资料能帮助修复人员精准评估受损程度,确定需要更换瓦片的具体位置和数量,最大限度地还原建筑原貌。”在游人如织的旅游旺季,无人机还承担起重要的“监督员”角色,实时监督游客的游览行为和村落内的建设活动,有效预防人为破坏,守护古村落的整体风貌。
在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的非遗文创体验中心,工作人员轻触屏幕,一件玉扳指的清晰细节随即被放大数倍呈现,令人惊叹。近年来,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通过VR全景、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科技手段,不仅有效保护了馆藏文物,更让它们以更智慧、生动的方式触达公众。作为国内唯一全面体现徽州文化主题的历史文化类专题博物馆,安徽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支撑作用,在全省率先成立了馆藏文物的微环境监测系统、纸质文物脱酸实验室等,同时联合黄山学院成立了多个课题组,实时动态监测藏品保存状况与环境变化,及时发现隐患并“对症下药”。
科技创新是提升保护能力的核心。黄山市着力健全文物保护技术体系,建设黄山市砖石质文物保护重点实验室,开展摩崖石刻、木构彩绘、生物病害治理等保护性研究课题,制定省级地方标准1项,申报省级地方标准2项。同时,研究编制《黄山市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导则》,探索形成文物建筑保护利用可复制可推广经验。
活 化:让文保成为样本
如何让文物在动态传承中避免再度蒙尘,焕发内在生命力,才是更深的课题。黄山市正以创新的思维,探索让文物“活在当下”的多元路径。
徽州区紫霞峰下,24栋明清古建筑静静矗立,飞檐翘角与远山青黛相映成趣——这就是被誉为“我国明代民间艺术的活专著”的潜口民宅博物馆。潜口民宅在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24年10月,潜口民宅博物馆联合安徽觉然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,在坚守“不改变文物原状”原则下实施潜口民宅活化利用项目。清园义仁堂变身为充满徽风皖韵的“潜川风物”文创中心,琳琅满目的特色文创讲述着徽州故事;洪宅则被打造成“世清书屋”徽州文献中心,大量徽州历史文献和古籍为游客和学者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。“我们希望古建筑不仅停留在历史中,更能活在当下,走向未来。”潜口民宅博物馆馆长汪巧说。
近年来,沉浸式体验的浪潮为古城注入了新活力。《徽州府有喜》以徽州古城为天然舞台,巧妙融合徽州历史与民间故事,将古城元素化为流动的风景。2022年起,歙县取消徽州古城门票,聚焦古城夜游,推出“徽州印象·摇橹船”“博物馆奇妙夜”等沉浸式体验活动,打造徽物集、新安养生局、非遗夜市等消费场景。同时,以“小演艺”点亮小剧场、茶馆、咖啡馆等休闲空间,打响“小美好、小美食、小美景、小美物、小美宿”品牌,让老街区、老建筑等“老地标”变身新业态和新生活的“新名片”。
保护文物的目的,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共享。黄山市积极策划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“5·18国际博物馆日”“博物馆里过大年”等活动,不断拉近公众与文物的距离。“不如吃茶去”——茶文化文物主题游径入选国家文物局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;5处文物点入选安徽省十佳革命文物主题游径;“潜口民宅活化利用”入选安徽省文物建筑活化利用十佳优秀案例;4家类博物馆入选全省类博物馆名录……活化利用的实践在黄山大地结出了累累硕果。
2024年12月,《安徽黄山古建筑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》获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,标志着黄山市文物保护利用工作迈入新阶段。站在新起点,黄山市将继续深化探索,让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彩,为全国提供更多可资借鉴的“黄山样本”。